古诗词中描写春节的句子有哪些?
万物迎春送残腊,一年结局在今宵。——戴复古《除夜》
古诗词中描写春节的句子有哪些?
—入春才七日,离家已二年。
薛道衡《人日思归》
—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
苏轼《守岁》
—命随年欲尽,身与世俱忘;
文天祥《除夜》
春节有哪些习俗?
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了,海南过节的习俗也蛮多的,就拿我家为例吧。
大年初一是不能杀生的,但是又要祭祖,只能年三十把要祭祖的鸡杀了留到第二天,以前没冰箱时,我记得就是一直将鸡放在锅里煮着。还有年三十前十二点要回家放鞭炮,所以一到十二点前后,我们这个城市就变成伊拉克了,各种鞭炮噼里啪啦打到两点多,而这时几乎364天PM2.5都是优的海南小城污染度比帝都都高,前年我打完鞭炮开车去发小家守岁时,能见度都不到五米,差点撞上一辆倒在马路上的摩托车。
初一早晨一大早就准备团圆饭了,父亲在神台上摆上祭品,有米酒,九小碗的米饭,鸡,水煮大肥肉,山捞叶,咸鱼等,然后念祭文,用两块半月形的木块丢到地上算今年的运势,再就是烧香拜祖宗烧纸钱之类的。到了九点就放鞭炮,然后开始吃团圆饭。初一是不扫地也不收拾的,满大街都是鞭炮纸。因为也不能拜年,大家邻居就互相邀角打麻将,总的来说初一比较无聊。初二开始就是拜年了,从初二到年十五,各个家或地方拜年时间都不同,我家是初四外嫁女儿回娘家,初三去外公家,初五是亲戚朋友来拜年,然后就是各种拜年赶场子,一直到十五差不多年就过完了。不过我们这边有个别地区拜年是在年十八的,不过这些是特例。因为海南过年时也天气炎热,所以一般也就打打麻将,吃吃喝喝的过节。
春节有哪些习俗?
要过年了!?
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,但是满、蒙古,瑶、壮、白、高山、赫哲、哈尼、达斡尔、侗、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,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,更蕴味无穷。
比较正统的风俗(看不清请放大)
(信仰问题,删掉关于日本等其他国家信息,仅保留古老中国的风俗)
腊八:农历腊月初八,是传统的节日腊八节,作为“新年”即将到来的信号。汉族传统上,这一天要喝腊八粥,制作腊八蒜。祭灶,就是送灶君上天,向玉皇禀告世人的善恶曲直。拜神、送神、烧香、燃烛、挂灯笼。拜祖先,扫墓。用柚子叶来洗澡。大扫除。要把家里打扫干净,迎接春节。广东俗语称「年廿八,洗邋遢」一般在年廿八进行,即新年前2天至3天,该日。贴上春贴、年画、桃符、窗花等新年装饰,有些地区流行倒贴福字: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“福倒了”,大人们说“没倒”,小孩子会执拗的说“倒了!福倒了”,这么说代表福到了,很吉利。还有些会挂苇索、插松枝。守岁:传说如果儿女守岁的话,其父母会长岁。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,即「卖掉懒惰」,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,叫小孩坐上去,黏住屁股,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。放鞭炮(炮仗)。放烟花。互相拜年。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,通常是回男家。初二则回女家拜年,开年,年初三,通常不会外出拜年,因赤口,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,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,便会在年初四继续。发红包(压岁钱)。踩高跷。敲锣打鼓。阖家团聚。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,一起过年。年初三不拜年,广东习俗。年初三又名赤口,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,免生口角。在香港,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,转转风车,意喻转出好运,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,老少平安。不买鞋。广东民间习俗,指农历正月不应购买鞋子(因为广东话「鞋」与「骸」及叹气的声音同音)。但其他地区没有此禁忌,甚至认为「鞋」、「谐」同音,买鞋具有吉祥意义。吉祥话。春节期间,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。例如:恭喜发财、年年有余、岁岁平安、步步高升、大吉大利。忌说不吉利的话,遇到坏事也要说吉祥话化解。不动刀。中国的一些农村和城市,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。不洗澡,不打扫。一些传统中,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,也不能打扫,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。除旧迎新。添置一些新衣裳。年初五迎财神,传说财神玄坛真君会在这一天下凡,降福世人,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财神、开始营业。这一活动在华南非常盛行,90年代以来,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。中国北方地区
传统上,除夕晚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,因为初一不可动刀。自80年代起,除夕晚上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。随着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和观众对春晚节目的认同度下降,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或进行其他活动。
初一:早晨包饺子。传统上北京(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)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,亲友、同事互相拜年。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,寓意团团圆圆,甜甜蜜蜜。初二:要祭财神,要喝「元宝汤」(馄饨)。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。初三:祭祖,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,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,并顺带拜年。跟清明的“上坟”不同,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。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,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。一般都要带上点心、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,并且放鞭炮让祖先“过年”。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,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。初四: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,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初五:穷日,在中国北方,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,因为这一天是“黑道日”,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,然后放鞭炮庆祝,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;有一副对联“一脚踢出穷鬼去,双手迎进财神来”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。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。亦称“破五”,是要在家包饺子吃。初六:开市初七:过人胜节初八:祭星。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,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。关于过春节,在中国北方有这样的民俗: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,二十三糖瓜粘;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磨豆腐;二十六去割肉;二十七杀只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蒸馒头;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。
春节食俗
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,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,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。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,所以必须尽早准备,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,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。 蒸年糕,年糕因为谐音“年高”,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,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。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、白年糕,象征着黄金、白银,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。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。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,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,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。也有炸饺子、烙饺子(锅贴)等吃法。因为和面的“和”字就是“合”的意思;饺子的“饺”和“交”谐音,“合”和“交”又有相聚之意,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;又取更岁交子之意,非常吉利;此外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,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春节期间还有一些禁忌,不过还在严格遵守的人不多了!
·初一:鸡日——旧时在元旦贴画吉辟邪祈福。·初二:狗日——出外拜年或祭祖。·初三:羊日——“赤口”,易生口角,不宜拜年。·初四:猪日——祭财神。·初五:“破五”,可打破诸多禁忌;五路财神生日,接财神。·初六:马日——“送神”的日子,店铺开始复业。·初七:人日——人的生日,聚餐吃喝,放花炮,也是“火的生日”。·初八:谷日——诸星下界,要祭星,寺庙在这天设坛祭星,接受布施。·初九:天爷生日——玉皇大帝诞辰,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。·初十:石头生日——凡是磨、碓、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。
古老的春节还有许多古老的传说,例数一下(没时间,就不要看了)
春节传说之一:熬年守岁
守岁,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:
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,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。
春节传说之二:万年创建历法说
相传,在古时候,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,看到当时节令很乱,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。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,一天,他上山砍柴累了,坐在树阴下休息,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,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,测定一天的时间,后来,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,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,来计算时间。天长日久,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,四季就轮回一次,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。
当时的国君叫祖乙,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。万年知道后,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,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。祖乙听后龙颜大悦,感到有道理。于是把万年留下,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,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。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,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,创建历法,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。
有一次,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。当他登上日月坛时,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:
日出日落三百六,周而复始从头来。
草木枯荣分四时,一岁月有十二圆。
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,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。万年指着天象,对祖乙说:“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,旧岁已完,新春复始,祈请国君定个节吧”。祖乙说:“春为岁首,就叫春节吧”。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。
冬去春来,年复一年,万年经过长期观察,精心推算,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,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,已是满面银须。国君深为感动,为纪念万年的功绩,便将太阳历命名为“万年历”,封万年为日月寿星。以后,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,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。
春节传说之三:贴春联和门神
据说贴春联的习俗,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,这是有史为证的。此外根据《玉烛宝典》,《燕京岁时记》等著作记载,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桃符”。
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,当中有座山,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梢上有一只金鸡。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,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。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,门边站着两个神人,名叫神荼、郁垒。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,神荼、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,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,送去喂虎。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、郁垒。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,放在自家门口,以避邪防害。后来,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。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“桃符”。
到了宋代,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,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,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,三则装饰门户,以求美观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,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,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。
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,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。据说,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,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。在民间,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,古人认为,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。他们心地正直善良,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,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,即是此种奇形怪相。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,相貌狰狞,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,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。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,通常都是两扇对开,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。
唐朝以后,除了以往的神荼、郁垒二将以外,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。相传,唐太宗生病,听见门外鬼魅呼号,彻夜不得安宁。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,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。其后,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,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信息来源:http://www.china.com.cn/aboutchina/zhuanti/cjxs/node_7041057.htm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8%A5%E8%8A%82
http://www.china.com.cn/ch-jieri/chunjie/3.htm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